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上虞婚宴布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上虞婚宴布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寒夜的故事情节?
《寒夜》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46年底,出版于1947年。《寒夜》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为背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描写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家庭如何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破裂,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腐败,为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发出了痛苦的呼声。 [1]《寒夜》在心理描写、性格刻画、环境渲染等方面,都别具一格,富有新意。
被称为“东吴名相”的顾雍,为何会一生仕途亨通、善始善终?
谢邀,我是日月千年依旧。读史可以知兴替,明得失。所以背下来是没有用的,要去提炼,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关于这个问题,本质就是他功高一代为什么能做到主不疑。
确实,很多权臣要么晚节不保,要么死后遭清算,少有如郭子仪和顾雍这样的智者,懂得明哲保身,急流勇退。
郭子仪相信大家都清楚,而顾雍我们就从以下几点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能善始善终。
自身为人:
他是东吴名相,出身于吴中四大氏族(朱、张、陆、顾),早年更是和孙权相交于莫逆,即使这样他为人也是低调沉静,从不恃宠生娇!而且才思敏捷,善于观察,与古人所说的“静生慧”相契合。因此孙权曾言:顾公不言,言必有中!
这样的性格,造就了他与同事上下级和谐的关系。
比如
事孙权:
我们都知道孙权晚年喜怒无常,即使陆逊晚年也被孙权投闲置散,顾雍为什么能保持圣眷?我们接下来就了解一下:
他从来不会直接反驳孙权,当孙权派下属去找顾雍商量拿主意的时候,他如果赞成就会把孙权下属请去吃饭商量细节,如果不赞成,就不会请,久而久之,孙权问他下属顾雍的情况,都直接问顾公是否请他们吃饭。
而且劝谏方式也很特别,孙权喜欢饮酒,他劝谏的时候不会像张昭那样严厉批评孙权,而是坐在旁边,滴酒不沾。孙权自己也知趣,便有所收敛,为此孙权发出:顾公在座、使人不乐的感叹。
所以他这也是他得以为相十九年的原因,在为相期间效仿汉初治国的方式,选择文臣武将时必选称职的,从不以个人爱好去选择。而一旦派任后,他便会全心全意地委托他们。
并且他常常访问民间,收集建议,秘密上疏孙权。如果被采纳,就推功于孙权;如果不被采纳,就一直不说。
封建社会,一人一家之兴衰荣辱系于统治者一人身上。顾雍的这些表现,使得孙权很看重他,圣眷长存。
不仅如此,顾雍对同僚下属都极其尊重,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下为什么这样说。
对同僚下属:
在说话的时候即使持有不同意见,也不会用激烈的方法反驳对方,而是从更加理性的方面入手,再引导对方进入自己的思维,使得他们能最终认同自己的意见。
纵观封建社会,做到前面这几条的人已经非常少了,但是要想做到善始善终,仅上面的还不够,比如明初宋濂被孙子连累害的坐牢,比如霍光死后被抄家,顾雍最终善始善终的原因还因为做到了家风严格。
对亲属家人:
有次孙权出嫁一个内侄女(是顾氏的外孙女),婚宴请了顾雍父子及孙子顾谭(时任位高的.选曹尚书)。当时君臣们非常欢洽,顾谭多喝而醉,醉而起舞不已,无法制止,顾雍内怒,只得留待明日。
次日,顾雍当面狠狠地责备了顾谭一番:“君王以含垢为德,臣下以恭谨为节。昔萧何、吴汉并有大功,何每见高帝,似不能言;汉奉光武,亦信恪勤。汝之于国,宁有汗马之劳,可书之事邪?但阶门户之资,遂见宠任耳,何有舞不复知止?虽为酒后,亦由恃恩忘敬,谦虚不足。损吾家者必尔也。”(《三国志·张顾诸葛步传》)
最后的寥寥数语,不可谓不重,说顾谭谦虚不够,败顾家的就是他呀,顾谭听完之后羞愧不已,面壁思过一个多小时才被祖父赶走。
结局:
吴赤乌六年,顾雍病逝。死后极尽哀荣:孙权着素服往顾府吊唁,又下诏称颂顾雍:“至徳忠贤,辅国以礼”,赐谥号“肃侯”。
然后由顾济袭爵,顾济无后,所以在他去世后,国嗣断绝。
永安元年,孙休下诏以顾裕嗣爵醴陵侯。
纵观顾雍的一生,治国治家,谋国谋身无一没有做到,所以能善始善终也就不奇怪了。
顾雍(168年—243年),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末三国时吴国重臣。243年去世,年七十六,孙权素服临吊,赐谥“肃”。 《唐会要》将顾雍等八人评为“魏晋八君子”,后世称之为“东吴名相”。
顾雍的政治生涯可以说一直非常顺利,后期为相十九年,非常得孙权的赏识和信任。那么他如何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长青不老的呢?
高门阔第的庇护
顾雍出自吴郡四姓“顾、陆、朱、张”的顾家,是典型的高门子弟,幼年曾随东汉末年大名士蔡邕学习。门第高、学从名师,这些都给顾雍积累了丰厚的政治资本。在东汉末年,门阀制度催生的名门望族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比如汉末袁绍出于号称“四世三公”的袁氏,争霸前期其如开挂般的发展,读者一定有所了解;东吴孙氏一族也是通过联姻等手段,得到江东士族的支持,才能迅速站稳脚跟;相反蜀汉政权由于长期得不到巴蜀地区士族的支持,后期出现人才匮乏,成为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国家。而顾雍能够仕途亨通、善始善终,当然离不开本人的德行能力,但是也离不开其江东氏族顾氏代表的身份。公元225年,孙权排除阻力,以顾雍为丞相,也有基于其家族门望的考虑。
匡弼辅正之能
顾雍聪敏而沉稳,非常有治国能力,办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主意,考虑问题周到全面,处理问题稳妥,很讲究方式方法。年仅20就被州郡表荐任合肥长,后历任娄县、曲阿、上虞地方官,处事果断而稳重,所到之处都有政绩。建安五年(200),孙权兼任会稽太守,以顾雍为郡丞,代理太守处理一切事务,顾雍也没让孙权失望,治理的会稽境内一片安宁。黄武四年(225),改为太常,进封醴陵侯,替代孙邵(182—245)当上了丞相、平尚书事,直至逝世。顾雍在丞相任上,既能使文武人才发挥所长,又能兼顾名门大族的利益,举措得宜,江东人评价颇高。
才德见重于世
东晋袁宏曾评价顾雍:“元叹穆远,神和形检。如彼白珪,质无尘玷。立上以恒,匡上以渐。清不增洁,浊不加染。”
顾雍温文尔雅、律己甚严,颇有古大臣之风。面对君主,他与孙权相处注意君臣礼节、劝谏有方;对国家忠心耿耿,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对同事和部下,则态度和蔼,十分谦虚。公孙渊背魏臣吴时,顾雍同张昭一样竭力谏阻孙权遣使封赏公孙渊,孙权不听,他追至宫中伏地叩首不起,继续进谏,“以死争之”,孙权令左右扶他出宫,他陈说不止。
顾雍谦虚谨慎、治家甚严。孙权曾以堂女嫁顾家外甥,孙权请顾雍父子及顾雍长孙、选曹尚书顾谭欢宴以贺。顾谭大醉失态,不能自持。次日,顾雍厉声斥责之:你谦恭不足,日后必将毁我顾氏家族。
顾雍死后十多年,东吴景帝孙休下诏称“故丞相雍,至德忠贤,辅国以礼”。也许一代名相顾雍的护身法宝正是崇德笃行、尚礼忠贤的高尚德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上虞婚宴布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上虞婚宴布置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