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安康婚宴布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安康婚宴布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安康紫阳县一婚礼现场,新郎被五花大绑“接受”灭火器洗礼,你怎么看?
近日,一则社会新闻引起我的关注,安康紫阳县紫阳广场旁,一对结婚的新人遭遇到婚闹,有的人向新人的身上砸鸡蛋,更过分的居然有的人那灭火器向新郎身上喷射,不仅弄的新郎一身,现场已经是一片狼藉,场面一度惨不忍睹。
这不是第一次,我可以打赌,这也不是最后一次。我们打开搜索引擎,“婚闹”的图片视频绝对不少,各式各样的花招和行为在婚礼数不胜数,但是它们都透露出一个名词,那就是庸俗。为什么我总是说,闹婚是恶习,但是为什么这种社会事件屡次三番的发生,息而不止呢?
想要解决问题就要知道问题来源,我是这样想的,婚闹的特殊性是“婚”,为什么低级趣味的人,敢在婚礼上大做文章,有恃无恐呢?婚礼是欢乐的,喜庆的日子,本来是高高兴兴的,但有些人却利用这一天,作为自己情绪的发泄口,把平日里不敢的都在这一天释放出来,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天新郎新娘是不能生气,笑脸相迎的。就像西方节日里的愚人节,所有的谎言都是可以一笑而过的,这些人也想把别人的大喜之日过成自己的放纵节,被原谅节。
我们不说杜绝,该如何缓解减少此类事情的发生呢?最根本的当然是提高个人素质素养了,当然现在是很难做到的。不过我们可以做的是远离无趣的人和事,有些人打着热闹的旗号干着胡闹的事情,喊着婚礼助兴其实的喧嚣自己的情绪,这些人为什么出现在你的婚礼上,这是需要当事人思考考虑的。
我们用手机滑动屏幕时候,心里默念这种事情不要发生在我们身上时候,自己洁身自好的时候,为什么不关心一下原因,给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呢?当然了,如果新郎们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我说的都是一篇废话,也亏的现在是用手机,要搁以前,可以去应付“三急”了。(在我的头条号发了,奈何权重不够,没有几人阅读,喜欢的话加个粉丝吧,头条号主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作出自我评价,传播正能量,你有其他看法或想让我评论什么事件,关注评论我,尽力得到最公正的见解,谢谢!)
整新郎这种习惯要改一改,闹着玩可以别太过份。我记得我们那里有一次有十几个人整新郎。新郎有前面走手提铜锣,身穿短裤边走边喊我要烧火,后面的人用竹枝条在新郎的腿上抽。游了几条街!打得新郎最后直接告诉收礼的人,这几个人的礼不收了。多年的好友只因一场过头的玩笑变成仇人。
多谢邀请,对于这样恶劣的整新婚夫妇来说,小编表示,可以理解,毕竟各地有各地的风俗!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有的地方结婚要闹洞房?有的地方要整新娘?有的甚至父母都要整?刚开始我感觉这种事也是很恶心,应该取缔,鄙视,但是慢慢也理解了毕竟,尊重每一种风俗!
我大学同学结婚,很早了,汉中的,不但闹新娘,还整父母,当时我就很纳闷,排斥,因为这事,我还问过我同学同学告诉我,我们这就是这样,图个高兴!
其实有时候,很多地方风俗外人看不懂,但是遵守当地风俗即可,毕竟也都是图个高兴,只要不违法,不犯法,都可以接受!
上面安康事件简称,其实让小编来说,还是能理解的,毕竟这种事,当事人都没有摒弃,说明不管是家人,还是父母,女方,都能接受,既然能接受,大家也没什么指责的,希望新婚快乐!
再次提醒,尊重当地风俗,也是对别人的尊重,这次被放网上,就感觉这个拍摄视频的,有故意炒作嫌疑!多谢采纳!
大家都有哪些乡村结婚礼俗?不妨分享一些?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五十六个民族,各有各的婚丧嫁娶习俗。哪怕是同一个民族,不同地方和不同的乡风民俗也不尽相同。我就我们那里(川东北)二三十年前与现在的嫁女习俗介绍一下。抛砖引玉,望各位点评,分享不同民俗风采。
一,二三十年前,交通还不便,我们处于山区。男女结婚的婚期是两天,一般按旧历(农历)计算,大多请了算命先生选定的黄道吉日,不能犯各种忌(农历上有)。婚礼的头一天叫支客,意思是客人逐渐来了,大多是亲戚。第二天拜堂成亲之后,叫谢客。感谢各位亲友的捧场。男方要请好几十个帮忙抬嫁妆(女方陪嫁各种家具,被褥,电器等)的人叫礼上。礼上人员包括一个礼生,又称押礼生。他的职责是应酬到女方去路上和女方家与女方的各种礼仪交涉,这个人很重要。然后就是新郎和媒人夫妇同行。要请锣鼓唢呐等乐队,帮忙的一人一根礼竿(抬家具用的竿子,两人一组),还有到女方去的彩礼(包括新娘衣服N套,从头到角,新娘父母衣服各一套,各种吃食和香烟(这东西老值钱了)所有礼物都是事先双方协商好的,媒人作证。如果男方去的礼不能保质保量,女方的姑娘姐妹(尤其是姑,姨之类)要说话的。当着众亲友的面损你!(包括媒人和新郎)。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叫娶亲客,这个人是新郎至亲或熟人,必须有点见识的那种(女性)。她相当于男方形象代言人(象征性的男方迎娶新娘的领路人)。在男方吃过午饭(大约十二点左右)一行队伍浩浩荡荡向女方开拔……这支队伍叫礼上,也称作过礼。大概四十人左右(人员多少根据女方陪嫁多少嫁妆家具而定)。
二,到女方以后,礼生与女方支客司(司仪,主要安排女方众客人,包括礼上人员吃住和男女礼节往来事宜,权力很大)交接男方彩礼,摆在几张大桌子上,由女方众亲戚"验收合格”,要是敢"缺斤少两”或者以次充好,应付了事的话,媒人和新郎那天晚上就得装孙子,处处挨训(本人一生难忘啊)!这是女方要找回"面子"的套路。忍忍就过去了。礼节交接完毕就吃晚饭,新郎够聪明的话,就早早自己找地方睡觉去了(本人当年太实在啊)。礼上人员由司仪安排往宿。
第二天早上天不亮,新娘要举行梳头仪式。由女方姐妹或姨姑负责,男方要准备好红包(很少,几元钱,意思一下,二十多年前)和鞭炮。天亮洗漱完毕就吃早饭,吃罢早饭就进入最重要环节:见拜!新娘打扮好,站在闺房里,司仪叫谁,谁就进去,名单有顺序,第一个是姑姑,叫"开拜",钱数又多又吉利。顺序是姑,舅,姨,表,先长辈,后平辈,先亲后疏,最后父母出来,叫收拜。过程中就是拿钱,新娘行礼。到父母出来时,哭得稀里哗啦的,新娘不能吃饭,路上要是想方便会被礼上人员嘲笑。还有一层意思,如果新娘吃了饭,会被认为没心没肺!都要走了,也吃得下去?)开拜仪式要折腾一个多小时,完毕就开席吃早饭。吃罢早饭就是另一个重要程序:出亲。第一轮是礼上人员和女方的七姑八姨九嫂子,姑娘姐妹等先吃,这拨人是新娘的送亲客,表示娘家有人陪同,新娘不孤单,顺便到男方去蹉一顿,还有礼物可收哟。这会儿乱糟糟的,礼上人员把嫁妆绑好,收拾妥当之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毯铺地(男方娶亲客效劳的时候到了,铺到院外),新娘就出发了。
一路上,礼上人员怪话连天,遇到桥了要停下要香烟(必须是双支),遇到坡了要香烟,遇到岔路要香烟……这一路走来,香烟由女多送亲客保管(男方彩礼里面的),新娘发给每个人员。再早几十年,新娘坐轿。后来取消了陈规陋习,只好走路了(感觉有些对不住老婆了)。有时要求新郎也发,这拨人二流子多得很,新郎聪明点的就先溜了(幸好我跑得快)。到了男方,新娘站在院外不走了,为什么?要钱呗!这个叫做下轿礼(都没轿子了,还要哪门子礼?脸皮真厚),不就是钱吗,给(也不多,意思意思)!然后由新郎拉着新娘拜天地与爹娘(父母要发红包滴)。接下来就吃午饭,吃罢午饭新娘新郎与送亲的一拨人又回到女方(必须回,这个仪式叫回门,女方亲戚等着吃午饭呢,这时侯新郎享有至高荣誉,坐上八位!是贵客)。象征性的吃一点就辞别丈人丈母娘与老婆赶紧回男方(还要洞房呢,这可是一辈子选的日期呐!怎能错过?如果忘了这茬,岂不显得咱不懂事吗?)
现在的风俗就简单多了,没那么多陪嫁也无需那么多帮忙的。请几辆车,一会儿去一会儿来,方便得很!不过,礼节几乎不能少。女方见拜也简单了,就是众亲戚给新娘发红包呗!司仪主持一下即可。没有过去那种仪式与庄重感!还有就是男女结婚后要去双方祖先坟前祭祖,告慰祖先,自己成家了,希望祖先保佑早生贵子,幸福安康之类。头一天吃罢早饭,新郎要带上礼物去请媒人,叫"起媒"。完婚之后,又要送礼,叫"谢媒"。大概就这些了。时代变了,婚礼大多是追捧西式了,看来我们真的老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安康婚宴布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安康婚宴布置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