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咸宁婚宴布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咸宁婚宴布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代公主的真实婚姻是怎样的?
公主作为帝王之女,身份高贵,乃是古代中少有的地位可以高于丈夫的女性群体。因出身高贵,他们的婚姻自然也有着一套完整的制度,不过目前关于明朝公主婚姻状况的研究成果依然较少,主要是在论述公主庄田、驸马等相关问题时有所涉及。简单介绍一下吧。
明朝驸马的遴选程序
关于驸马的挑选,《明史》中有载“凡选驸马,礼部榜谕在京官员军民子弟年十四至十六,容貌齐整、行止端庄、有家教者报名,司礼内臣于诸王馆会选。不中,则博访于畿内、山东、河南。选中三人,钦定一人,余二人送本处儒学,充廪生。”
△司礼监太监乃是重头
由此可见,明朝驸马的遴选基本分为三个步骤:
1、礼部初选。由礼部发出榜文,公布遴选标准,京城中之中的年轻才俊,如果认为自己符合条件的便可以去礼部报名,并向礼部提供自己的出身等基本信息。经过礼部初选后,没有被淘汰的便可以留下进入下一轮。
2、诸王官遴选。复赛在诸王馆举办,由司礼监太监从通过礼部初选的人员当中选出三名最优秀的应选者,并将结果报告给皇帝。这一轮筛选极为重要,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如果实在没有合适人员,则可以将遴选的范围扩大到京畿地区甚至山东、河南等邻近地区。
3、皇帝或太后钦定。由皇帝或者太后从最终选出来的三人之中钦定一人为驸马,这一过程后妃也有发言权,可以起一定的参谋作用。
因此,公主虽然金贵,但驸马的选择却依然不能由自己做主,甚至婚前连驸马的面都见不上,拥有决策权的乃是礼部官员、司礼监太监和皇帝、太后等人。但是,在选定驸马之后,正式成婚之前,如果皇帝发现其中有问题,可以废除驸马资格,重新选取。
整个选拔过程有点类似于现代海选,只对年龄、长相、仪态有所要求,而且各级官员和太监深度参与,他们往往会收取贿赂,这也是造成明朝公主多被骗婚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万历十年,明神宗为其妹永宁公主选驸马,京师富家公子梁邦瑞,贿赂大太监冯宝后,顺利迎娶公主,结果不久便因病去世。
明朝公主婚礼的程序和礼仪
在确定驸马人选之后,宗人府、礼部等部门便开始按照礼仪筹备婚礼,明朝公主的婚礼程序一般遵循民间风俗,主要由采纳、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部分组成。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其他朝代大多不由皇帝亲自主婚,而已同姓诸侯王公主持,而明朝则以皇帝主婚。
1、采纳。也就是缴纳彩礼,与民间普通百姓结婚时南方向女方交纳彩礼的形式相同。通常由驸马先面向皇宫方向参拜,表达自己的忠诚和感激,然后由掌婚人带领,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和表文带进皇宫,由内使转呈皇帝。
2、问名。这是占卜和正式册封公主的仪式,问名完毕之后,朝廷还会举行赐驸马宴等活动。
3、纳吉。也就是合八字,合驸马、公主双方生辰八字后,卜吉订婚。
4、纳征。便是由驸马家下聘礼。
5、请期。卜算良辰吉日,确定具体婚期。
6、亲迎。也就是驸马在大婚时亲自迎娶公主的仪式。
流程看似不多,但毕竟是皇家婚礼,礼仪的繁复程度和婚礼排场则完全不是民间可以比拟的,具体情况《明史》中有详细记载,就不赘述了。
大婚之后,次日公主要拜见公婆。不过明朝中期和后期关于拜见公婆的礼仪有所变化。总体来说,除了整个过程有着详细规定之外,礼仪中对于公主的地位也有所突出。例如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对亲王公主婚礼礼仪进行了更定,要求“舅姑坐于东,西向;公主立于西,东向。行四拜礼,舅姑答两拜。”与民间不同的是,男方舅姑等长辈亲属对于公主的拜见,是需要回拜的。
由此可见,虽然古代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不可改变,但由于公主身为尊贵的皇室成员,其地位远远不是驸马及其家族可以比拟的,因此公主便也成为了古代社会当中极少地位能够高于丈夫的女性。
明朝公主的婚后生活
按照明制,公主下嫁之后,朝廷将会派一位女官给她,全权管理公主的大小事务。而名义上已经出嫁的公主,实际上只在公主府里度过大婚一夜,之后便要搬回后宫专设的殿宇中居住,公主府中只留居驸马。
△成婚后的公主又住进了冷清的宫殿
如果驸马想要和公主见面,只能前往宫中。而且必须要经过公主府中的女官同意,甚至夫妻二人的见面情况完全受其监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听说,驸马和公主遭受宫中女官刁难的原因。如果没有这些女官的允许,公主想要和驸马见面,简直是难上加难。
而且,明朝不仅防止后妃外戚干政,连驸马也一起防着,即使你再有才能,一旦迎娶了公主,便是等于断绝了仕途,是不允许为官的,只由朝廷授予驸马都尉等一类的闲散官职。
当然,公主和驸马毕竟也算皇亲国戚,他们的生活是根本不用担心的。按照明制,公主和驸马的待遇都是两千石,由朝廷统一拨付。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做了皇帝之后深恐前朝外戚干政的事情重演,于是制定了明确的规定:一是皇后妃嫔必须从平民中择选,不得从宦官人家挑选;二是公主择婿也要如此。最初这些制度都贯彻的很好,当然以后随着日久年深,也都逐渐废弛了。总体来说,平民百姓的素质教养比不上官宦子弟,因此公主的婚姻质量整体较差。《明英宗实录》记载:“富家子弟投托各主婚官员与议婚阴阳人通同作庇,有钱求嘱或虽人物鄙猥,亦称年命相宜堪与成婚,无钱求嘱者虽人物聪俊,遂称年命相克难以成配,以此多不得人。”意思是说,为公主择偶,有钱但没权的富家往往与选婚的官员相互勾结,一个求财,一个求势,公主往往成了牺牲品。明神宗的妹妹永宁公主就成了这样的牺牲品,主婚的官员收受贿赂后将其嫁给一梁姓富家,梁家子患有肺痨,拜堂成亲都体力不支,无法行礼,男女人伦之事更无。公主嫁到梁家一个多月后,梁氏子便病故,公主无再婚之理,以处子之身守寡至死。
公主的婚姻,无论是选婚还是婚后的生活,都是掌握在太监、管家婆的手上,尽管公主贵为金枝玉叶,她们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
只是表面看着光鲜亮丽,但背后的苦痛,都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
知否第一集袁家提亲的是黄轩吗?
不是!
《知否》第一集袁家去提亲的袁家大郎扮演者不是黄轩!是黄宥明!
黄宥明,原名黄明,4月15日出生于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54],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2005年,出演个人首部电视剧《金耳环》,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由黄宥明饰演的袁家大郎袁文纯,在剧中第一集盛华兰与袁家二郎成婚时,是袁家大郎袁文纯前来送聘礼,而他却拿聘礼当赌注与人比投壶,可一顿搅和了婚礼。
在《知否》里,他是袁大郎,是盛华兰的大伯哥,代表袁家过来提亲迎娶盛华兰,眼睛都快长大头顶上了,特别看不起人,处处挑刺。
在古代,皇后的嫡公主,是什么爵位,是不是大于公爵?
古代皇帝的女儿叫公主,这个称呼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更早的时候,她们被称为王姬。
周朝的时候,“姬”本是周天子的姓氏。人们认为,“姬”这个字比较高贵,周天子的女儿也比其他王族的女儿要高贵,只有天子的女儿能配称这个“姬”字,所以就叫王姬。
王姬结婚办婚礼,得有主婚人。一般来说,是家长做主婚人,可王姬的家长是周天子,地位太尊贵。古人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在比天子低一级的诸侯里挑人选。由于要主婚,所以这个人选一定要和天子同姓。而那个时候的诸侯,级别最高的就叫“公”,因此,王姬的定义就变成了需要由“公”来主持其婚事的女子。所以,她们又被称为公主。
“公主”这个名词是春秋战国时代才开始有的。周朝的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礼的,而是叫同姓的诸侯来主婚。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一般称“公”,“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为是诸侯主婚,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
后来,“公主”这个称号一直由汉朝沿用至清朝。汉制,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皇帝的姊妹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姑姑则称为大长公主。加上“大长”、“长”字都有尊崇之意。东汉时皇帝的女儿皆封为县公主,即“公主”前的名称都是县名;到了晋朝,皇帝的女儿都封为郡公主,就是“公主”前的名称都是郡名。
到了唐朝,“公主”名称依旧,但有品级规定,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皆能享受正一品的待遇。清朝时,太宗皇太极在崇德元年承袭明制,皇帝女儿始称为“公主”。而公主也有等级之分,皇后所生的公主,就封为“固伦公主”,享有亲王的同等待遇;皇后的养女或皇妃所生的公主,便封为“和硕公主”,享有郡王的同等待遇。
皇后的嫡公主地位当然要高于公爵,以唐朝来说,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陪葬墓中,有公爵的功臣,也有封王的庶子、封为公主的嫡女和庶女,墓葬距离昭陵陵山近的墓葬等级高,太宗嫡公主的地位高于太宗庶子地位,如长乐公主和新城公主为长孙皇后所出,墓葬级别远远高于庶子身份的赵王李福,李福爵位是亲王,亲王爵位远远大于公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咸宁婚宴布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咸宁婚宴布置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