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婚宴布置教科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婚宴布置教科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婚礼上的教科书式致辞?
婚礼上的致辞主要说三句话。第一,感谢亲朋好友前来参加婚礼;
第二,祝福二位新人,幸福美满,百年好合。
第三,祝福各位嘉宾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家庭幸福,事业成功。即一个感谢,两个祝福。
介绍几本优秀,有用的婚礼司仪主持人的书?
婚礼主持人要求会越来越专业、严格,普通话是可以提高的,有相关的训练,你的性格很适合做婚礼主持人,但是目前这个专业的书籍市场还没有,你可以咨询下北京幸福久久,他们有专业的教材。
为什么感觉天津大部分人结婚在晚上办典礼?
中午吃面,下午办婚礼,这是目前天津市区和江浙沪一带共同有的结婚风俗。之所以两地会都有下午结婚的习俗,是因为天津的明朝早期移民中有大量的江浙一带的船工和水兵,这些来自江浙一带的早期移民早期聚居在天津市区内的范围,把江浙一带的结婚民俗保留了下来,形成了和周边郊县不同的习俗。周边郊县习俗主要是来自河北。从民系上讲,天津市区是江浙加江淮,郊县是河北本地
其实很多人不了解,天津(特指市区)是北方城市里,最有南方渊源的城市。
天津的建立,就是随着明朝国都从南京搬到北京而建立的(天津之眼所在的桥叫永乐桥,你懂的);
天津和南方城市一样,说方位也不说东西南北,而是说左右;
天津的街道和南方城市一样,也是沿河而建,不是横平竖直的;
天津的本地信仰妈祖娘娘,也是几百年前南方传来的而不是北方的,世界三大妈祖庙就是莆田湄洲妈祖祖庙,台湾云林北港朝天宫,天津天后宫;
天津婚俗下午结婚,也和江浙沪同源是一样的;
天津的名菜独面筋中的“独”这种做法,其实和江浙一带腌笃鲜的“笃”是同源;
天津话也是在江淮方言的基础上融合了直隶当地话而形成的语言孤岛。
说天津话来自于安徽话并不准确,准确的说是来自江淮一带的方言,因为当年天津第一批南直隶江淮一带的移民来的时候,安徽和江苏还没分省,而且江淮民系只是其中一支,另一支是江浙民系,只不过江淮话更容易流传,所以江淮民系留下了方言,而江浙民系习俗更有代表性,所以江浙民系留下了习俗
天津婚礼在晚上办主要是在市区,周围郊县也都是在中午。其原因有一种说法是,天津大工商业码头城市,绝大多数人白天得忙于生计,不好抽身,而晚上下班后才有时间,方便大家参加婚礼。
其实严格的意义上讲,天津的婚礼是在下午(一般4点钟左右),而举行婚礼开始婚宴就到了晚上。再有就是有人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结婚的“婚”是来源于黄昏的“昏”。
这件事——
第一,并非仅只天津结婚晚上举办婚礼,很多地方都是这样。
第二,晚上举办婚礼,在中国,是延续了许久的古老习俗。
“许久”是多久?
大约从周朝开始,到现在3000年了。
“婚礼”这个词,来自“昏礼”,意思就是“黄昏举行的男女结为夫妻的礼仪”。
“结婚”的“婚”,这个字,也来自“昏礼”——古代,黄昏时刻,举行了“昏礼”仪式之后,男女才正式结为夫妻。于是从“昏”孳乳产生了“婚”字。
而且,很长时间里,“昏”和“婚”可以替代混用,叫做假借。
怎么知道周朝是晚上举办婚礼呢?
有书为证。
宋代科举考试,有皇帝钦定的“教科书”,就是“十三经”。“十三经”里,有一部《仪礼》。
据称,这部《仪礼》,是孔老夫子当年办学讲授周礼的“教学大纲”,由弟子记录传承了下来。
不过,沧海桑田,年代久远,传到宋代的《礼仪》,已非最初的全部,而只是一部分了。
在这剩余部分中,第二编,叫《士昏礼》,记录了当年孔子所讲授的“士人昏礼”的程序和仪礼。
周代的“士”,是个复杂概念,即指官员,又指民众,还指士兵。孔子所讲的“士”,一般是指当时的贵族,“民众”,他以“百姓”称之。
就是说,《士昏礼》,是讲贵族结婚的礼仪。当然,“礼制”,是西周的重要制度,包括“昏礼”在内,对非贵族的一般百姓,也有规范作用。
“昏礼”,是总称,包括六个环节。
但,何以“昏礼”统称之?
《士昏礼》注云:“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名焉。”
这说的很清楚了,“昏礼”所有六个环节,以黄昏举行的礼仪为高潮和终结;因为“以昏为期”,就是在黄昏举行,所以定名为“昏礼”。
西汉初年的儒生戴德,亦称“小戴”,写了一部《礼记》,是学习孔子所传周礼的笔记,其中第四十四篇,为《昏义》,是对《仪礼.士昏礼》的诠释。
其中说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以上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皆主人筵几于庙”云云。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是“昏礼”的前五个环节,各有礼仪要求,不详赘述。
第六个环节,即曰“昏礼”,或曰“亲迎”,也有一套礼仪要求,亦不细述。
现在来看,《士昏礼》及《昏义》所讲礼仪程序,未免过于繁琐。但其也包含有重要的、具积极意义的认知。
最主要的一点,是其所说“昏礼者,礼之本也”,“所以敬慎、重正婚礼也”。
即认为,“昏礼”,是其他一切“礼”的根本,必须以“敬慎、重正”的态度对待之。
古人的理论是,以谨慎、重视的态度举行“昏礼”,才可能家和,家和足以兴邦。
但这个理论有一个巨大的“bug”,即认为,“昏礼”,是要达到“妇顺”的目的,“妇顺”才能家和,家和才能兴邦。
《士昏礼》《昏义》,都强调了这方面内容。这也是西汉董仲舒概括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理论来源。
如果问,何为封建糟泊,“三纲五常”必属无疑。
这是与本体目无关的题外话。
总之一句话,现在相当多地方,仍然保留着傍晚举办婚礼的习俗,不足为奇,尽管具体形式和内容,与古代相比,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婚宴布置教科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婚宴布置教科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