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婚宴布置,德化婚宴布置图片大全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德化婚宴布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德化婚宴布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诗经·国风·汉广》,是游女真的出嫁还是樵夫想象自己能喂马驾车?我联想到三国曹植的《洛神赋》,与《汉广...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德化婚宴布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德化婚宴布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诗经·国风·汉广》,是游女真的出嫁还是樵夫想象自己能喂马驾车?

我联想到三国曹植的《洛神赋》,与《汉广》讲述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稍后对比。(附《汉广》原文)

德化婚宴布置,德化婚宴布置图片大全

首先

《汉广》开头表述“乔木不可休,游女不可求”,从“不可求”三字来看,想象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另一方面分析

《诗经》记录的其实是民间歌谣,只是流传后世仅剩歌词罢了,歌词有什么特点?就是重复,在最能表达情感的地方重复!使听众能直观感受到唱作人的心境。

诗经很多诗都有重章叠句的特点,比如同被收录在《风》中的《桃夭》、《樛木》等,还有最重要的、此问题中的《汉广》。整首诗每段后四句表述相同且包含“不可”两字,加上前四句,总共出现了八个“不可”,由此推断,也加深了想象的可能性。

再探一层,对照《洛神赋》

汉代传授《诗经》的四大学派:齐、鲁、韩、毛。除《毛诗》外,其余三家均认为诗中提到的“游女”为汉江之滨的神女,认为此诗记录的是《韩诗外传》中同《洛神赋》相似的人神互慕的美好故事。

《洛神赋》叙述了曹植被洛神吸引,想解玉佩相邀,以表心意,但最终爱而不得的神话故事。《韩诗外传》亦描绘了名叫郑交甫的男子偶遇神女,求得女子玉佩后,发现皆为一场空的梦幻传说。所以,从三家讲解来看,想象这一观点也能说得过去。

最后

联系《诗经》里类似《汉广》的诗,如《蒹葭》、《关雎》,都表现了对心仪之人可遇、可见、可念、但不可求的爱情思想。

综上,我认为《汉广》里游女出嫁是樵夫想象的。

附 《汉广》 原文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中《汉广》一诗出自“周南”,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诗歌,流传范围广,在内容上争议也比较大。

但总体来看,争议多在于对内容的解释上,而称颂“德化广被”的内涵被多数解诗者所认同。

《汉广》讲了一件什么事儿?既非游女出嫁,也非樵夫求妇

《汉广》一诗,三章,章八句: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一章)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二章)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三章)

如果从语句来看,很像是一首情诗,樵夫思汉之游女而不得,和《关雎》、《蒹葭》等风格很相近。但是,无论是《小序》还是《大序》都认为,这首诗歌是说“汉之游女”如今已不可得,只有在文王德化的年代里才能见到。

其意就是,如今风俗较文王时期早已败落,《汉广》所写是人们对于当时美好事物的一种求而不得的心情。

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也比较符合《诗经》的涵旨。

那么,为什么说这首诗不是游女出嫁或者樵夫求妇呢?因为这个游女和樵夫的关系不是追求与被追求的关系。

“错薪”、“刈楚”等语是说樵夫的工作,这和游女等无关,和爱情等因素更无关系。

《诗经》当中写爱情,用的意象往往是“芍药”、“夭桃”、“琼瑶”、“木瓜”等等,如果写男女爱情,应该是采兰赠芍等等,怎么会有担柴刈草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时候有一个和这首诗歌描述内容比较接近的一个风俗:

古者宾客至,必共其刍薪,薪以为爨,刍以秣马。

所以,根据这样的风俗,江汉之游女与山间之樵夫当是宾与主的关系,那么樵夫以行为来追求游女,这岂不是主人调戏宾客吗?

所以说,这首诗歌和游女出嫁与樵夫求妇都没有关系,从字面上讲的是游女与樵夫的一次交游。

而方玉润在著《诗经原始》的时候,对此进行了一个更符合实际的解释。

方氏认为,《汉广》一诗是“山间樵唱”,这种山歌在楚、粤、滇、黔一带非常盛行,内容并没有太多的实质针对性,主要的作用就是缓解疲劳。

这有点像鲁迅讲过的“哼呦”的调子,是以一种节律来契合劳动的频率,让工作更有动力。

而“游女”也不一定真有其人,或许就像《大序》、《小序》等讲的那样,是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由江波浩渺之感来引申出文王德化之盛,也就是说劳动人民面对美好的景象,对于文王等贤者的感激。

所以说,不论这个“游女”到底存不存在,这首诗歌的主要内涵都可以看做是劳动人民对贤能的文王之歌颂,这也是《诗经》中常见的主旨。

对《汉广》的解释,离不开《诗经》的总体内涵

《诗经》因为年代久远,其作品诞生的时间距今已经超过两千年,所以只读原文的话是不好理解其内涵的。

这和语言系统的变迁和生活环境的迥异有关,越是接近现代的人,越是难以理解当时的含义。这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很难理解二十年前的世界竟然如此落后一样。

所以,后世的解诗者对于《诗经》的解读,都和历代的文献分不开,要么是从同样的角度进行挖掘,要么是对其记述进行质疑。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非常多的流派,比如汉代往往喜欢将《诗经》当做“政教”的一部分,《关雎》一诗被阐释为“美后妃之德”,《汉广》同样也被阐释为“德化广被”。

但是,也应该知道一些其他的解读方式,比如《汉广》中“游女”和“樵夫”两个人物,也有人将其反过来看待。

认为这首诗歌实际上是讽刺男女之间的私情的,这是一种不合礼制的行为,所以是讽刺当时风俗败坏,进而怀念文王当时的民风淳朴。

这种解读方式很常见,尤其是在“郑卫之风”中。很多人认为“郑卫之风”多淫,像“桑间濮上”等等都和这有关,男女私情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而《诗经》中收录这样的作品,不是为了宣扬其“淫风”,而是“刺淫”之作,用以告诫读者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

这也是一个角度,历来诗家多有推崇,像朱熹、吕祖谦等等,都是解《诗》的名家。

这也就意味着,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待《汉广》这样的诗歌,其实只要不是太过于偏离《诗经》的主旨,其实都是有道理的。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诗经·周南·汉广》,不是游女真的出嫁,而只是樵夫想象自己能给游女喂马驾车。

这首诗是樵夫的恋歌,长歌浩叹,意境高远。让我们先从诗中去感受樵夫对游女的情思: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中用汉水和长江的宽广难渡,比喻爱情的难以实现。樵夫想到心中爱慕的游女,难以追求,恨不得自己能做姑娘的仆人替她喂马驾车,由此可见樵夫对游女仰慕之情深。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在诗的三章中重复出现,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樵夫感叹爱情之难的无限惆怅,也让这首诗有种江河之间荡气回肠的无尽韵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德化婚宴布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德化婚宴布置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