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江阴婚宴酒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江阴婚宴酒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孙之獬死前浑身被刺遍针孔插满猪毛,最后被凌迟而死,你觉得这样做过分吗?
《研堂见闻杂记》中有详细记载:“……于是削发令下,而中原之民……江南百万生灵,尽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
孙之獬天启二年中进士,后因依附阉党被罢职归家。清军入关后,孙之獬投清,因镇压起义,被诏入京。
当时清军刚入关,天下未定,剃发之事并没有强求,允许明朝降臣穿明朝服饰上朝,满、汉大臣各站一朝,孙之獬为了获宠,便剃发易服,站到满臣那边,但是满臣瞧不起他,他又站回汉臣这边,但是汉臣也瞧不起他。他恼凶成怒,上表皇帝让汉人剃发,为了激怒统治者他还说:“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清廷于是下令剃发,并写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告示,剃发是汉人不能接受,大家都奋起反抗,最后生灵涂炭。孙之獬为一人之利,置民族于不利,就连吴三桂当年都劝阻过多尔衮的剃发令,孙之獬这个败类为了自己的富贵,真的是什么都做得出来。
顺治三年,山东爆发了谢迁领导的农民起义。孙之獬此时在家,起义军将他活捉,游街示众,人们在他身上刺满孔,插上毛,然后斩首示众,暴尸痛衢,消息传出,人人拍手称快。
孙之獬这个在历史上充满了争议的人物,稗官野史中他是“剃发令”的首倡者,造成万千平民死于改辫易发,正史中他也趋附阉党,率全家投降清朝。他虽然是为了讨好清朝,但是招抚江西,使得江西免于战火,也算略有功绩,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惨死的孙之獬。孙之獬的的残忍死法建议清朝时文人笔录中。
孙之獬其人
孙之獬,看到这个名字,或许“獬”字是对大家最过吸引的字了。獬是我国古代的独角兽,辨明是非,弘扬正义的代表。孙之獬名字的期望中自然含有这层意思。但是孙之獬中进士后,似乎并没有按照这一层意思来走,反其道而行之。
趋附阉党,沦为笑柄
孙之獬考中进士入朝为官,正值魏忠贤阉党横行朝野的时候。孙之獬作为读书人,不屑于东林党群体,趋附于魏忠贤,当官的日子过的极为舒坦。魏忠贤当朝为了美化自身团体,编写《三朝要典》。崇祯皇帝继位后,下令销毁这个与史不符合的阉党遗产。孙之獬受过阉党恩惠,抱着《三朝要典》痛哭流涕。他选择哭泣的地点还是读书人要地太庙。孙之獬的行为为人所不耻,沦为天下读书人笑柄,自己也被削职。
投降清廷,率先留辫
清军入关,孙之獬率领全家主动投降。当时率先留辫的一群人里就有这孙之獬的名字。在一些文人记载和笔录中孙之獬成为“剃发令”的首倡者和推动者。为求的富贵,他上书多尔衮,在剃发令上要要天下从公,不是公从天下。就这样多尔衮,顺治帝推行剃发令,当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汉人就在血与泪的历史中剃发留辫。剃发令在当时造成的流血事件,到今天都让人汗毛倒立,不忍卒读。留发不留头,太残忍。即使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都曾上书劝清廷废除此令。
被贬归乡,横死通衢
虽然在《清史稿》中简单提了一下孙之獬招抚江西,但是孙之獬还是被清廷以久任无功而解官。孙之獬回乡正好赶上了家乡山东农民起义。当时人们对孙之獬恨之入骨,闯入孙之獬家中,将孙之獬绑起来示众。因为孙之獬上书剃发令,怒急的农民军用针刺孙之獬全身,并在针孔植入毛发,最后将其肢解。孙之獬横死,消息传回朝廷,清朝无任何表示。
孙之獬一生汲汲营营,趋附阉党,投降清廷,最后落得如此凄惨。要说可怜和过分,纵观他这一生行为,光提倡“剃发令”一条,在当时来说,只能有这样的遭遇吧。
文/红雨说历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马上删除。
先更正一下题目,最终孙之獬(xie)没有被凌迟处死,而是被斩首示众后,暴尸街头了。
关于这个做法,越关认为,一点都不过分,而且还太轻了。即便是上述的惩罚,也抵消不了他犯下的罪过。所以,最终的结论就是对孙之獬(xie)的惩罚还是太轻了。
明末清初之时,汉奸多不胜数,诸如吴三桂、洪承畴、范文程等人。即便是他们所有的人加起来,也不及一个孙之獬的危害大。
极尽阿谀谄媚
孙之獬,山东淄川人,天启年间中进士,开始了自己第一次的仕途。孙之獬成为朝廷官员后,积极的依附阉党魏忠贤,极尽谄媚。崇祯初年,魏忠贤倒台以后,下令销毁由阉党编写以排斥、诛杀异己为目的的《三朝要典》,结果孙之獬不识时务,独自一人带着《三朝要典》去太庙哭诉。结果可想而知,孙之獬被打入阉党,革职为民,让天下耻笑。
这时候的孙之獬对明朝时恨透了,可是自己是一介平民,根本没有能力,所以在家闲赋的十几年,盼星星盼月亮的期待着满清的军队入关。
最终过了十几年之后,年过半百的孙之獬盼到了清军入关。在山东的孙之獬,听说了清军入关的消息后,立刻带头和家人奴仆剃发易服,在山东等待迎接满清“主子”。
清廷刚刚入关,根基不稳,看到摇尾乞怜、剃发易服,而且又曾经做过几年官的孙之獬主动投降,所以为了收买人心,便收下了他,而且还顺带给了一个礼部侍郎的官。
荼毒天下的剃发易服
这时候的孙之獬第二次开始了自己的仕途。当时的朝廷之上,分为汉班大臣和满报大臣。孙之獬进入朝廷时,因为剃发易服,所以堂而皇之的走进了满班大臣的队伍,结果满班大臣自认为高人一等,压根不让他入列。
孙之獬又准备走进汉班大臣队伍,汉班大臣认为他剃发易服,也不给孙之獬留一席之地。最终搞得孙之獬狼狈不堪,进退两难。
孙之獬在如此尴尬的境地中,爆发了自己不要脸的精神,既然你们嫌弃我剃发易服,我就上书朝廷,让咱们大家都一样。
最终孙之獬在1645年,上书了多尔衮,极力的建议多尔衮实行“剃发易服”的政策。本来在清朝刚刚入关时,多尔衮实行过剃发易服的政策,但是因为汉族子弟反抗激烈,所以最终不了了之。这一次不同,竟然有汉人主动上书剃发易服。所以多尔衮顺势采纳了这一政策。下达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极端政策。
剃发政策严重的伤害了汉族子民的感情,几千年来,汉族子民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在剃发政策实行后,激起了强烈的反抗,直接导致了清初的屠杀事件。下面简单说一下著名的反抗剃发后引起的屠杀事件。
扬州十日;屠杀80万人,百万人口的的都市成为一片焦土。
嘉定三屠;三次屠杀不下10万人,灭城
嘉兴屠城;屠杀50万以上,灭城
江阴八十一日;军民17.2万殊死抵抗,最终幸存53人,
汾州屠城;屠杀40万以上,周边乡县鸡犬不留。
广州大屠杀;遇难者无法估计,后世认为10万到70万之间。
这些都是因为剃发令而激起的反抗,最终演变成为了清军的屠杀,孙之獬上书剃发易服,可以说贻害无穷,荼毒了数以千万的汉族子民,就算是死一万次也不足以告慰这些死难者的英灵。
最终的孙之獬因为贪污受贿被免除所有职务。在其还乡之后,赶上了谢迁等人起义,攻陷了淄川城,将孙之獬一家男女老少全数处死,孙之獬也被浑身被刺遍针孔,插满猪毛,斩首示众,最终愤怒的百姓还是不解气,把孙之獬给肢解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江阴婚宴酒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江阴婚宴酒席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